close
較豐沛的水氣往往使環境的溫度略為降低,部分民眾抱怨關節不適。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黃建榮指出,如果環境潮濕、溫度下降後,關節出現痠痛感時,建議先熱敷;但紅腫熱痛則別再熱敷,建議先就醫了解發炎原因。
颱風剛離開台灣,但南部仍有部分地區積水或泥濘潮濕,北部則呈白天炎熱、局部偶有陣雨的情況。中醫師黃建榮指出,氣候潮濕或陣雨、艷陽交替的天氣下,大部分民眾會感到室內較悶或自覺空氣不流通,所以仍猛開冷氣的情況很常見;如果待在室內冷氣房較久,或在晚間溫度略降時感到關節不舒服,建議先熱敷。
當處於雨水滴滴答答且氣溫略降,潮濕的天氣下,老人往往很容易出現如中醫說的風寒濕痹,病人可能出現「手足麻木,肢涼如冰」的狀況,其中有一部分屬於退化性、類風濕關節炎,也有人純粹因氣候問題感到動作不靈活。
中醫師黃建榮表示,關節如果只是輕微痠痛,熱敷仍無法改善,疏經活血湯、獨活寄生湯等方劑可改善這類的不適;不過若出現紅腫熱痛,很可能就不單純是氣溫略降所造成的問題;醫師建議就醫以鑑別診斷。
中醫認為輕微關節痠痛常兼有血瘀的狀況,多在血海、腎俞、足三里等穴進行穴位治療,並以活血化瘀的方式改善症狀。中醫認為,老年人關節輕微的痠痛也與人體元氣及腎氣有關,即使沒有特殊疾病,也可能出現氣血虛,導致手足不靈活,運動無力的「痹證」,代表身體有氣血不通暢的情況。
【記者萬博超/台北報導】在夏秋交替之際或是大雨後,中醫門診中感冒、流感患者增加。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黃建榮指出,淋雨後或天氣略轉涼時,染上風寒的民眾往往比較常見。
中醫師黃建榮表示,中醫將感冒、流感不適表現,大致分成風寒及風熱;淋雨後,比較常見的是風寒。臨床上多以荊防敗毒散、川芎茶調散、葛根湯的加減方進行治療。風寒常表現症狀有痰稀,略發熱或無熱,較無汗及口唇乾燥,頭痛,怕冷,肢體略感酸痛,舌質淡紅等。醫師指出,有部分患者伴隨咽喉發炎,可由醫師辯證後給予中藥治療。
醫師指出,泥濘中的細菌、微生物或空氣中的病毒,中醫稱之為外邪,而氣溫多變,冷熱交雜,突下大雨的現象也常讓民眾出現感冒或暈眩、頭痛等症狀。醫師提醒民眾,也需注意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血壓驟然升降,以及過敏性疾病的發生。
中醫說的外邪是指外在的邪氣,與現代所說的人體外在氣候變化與致病微生物、過敏原都有關係;醫師指出,只要環境潮濕泥濘,局部環境的微生物量也會增加且更活躍。雖然免疫調節正常者大都不會常受細菌病毒攻陷,但抵抗力稍差者就常遭外邪影響。
文章來源: 台灣新生報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