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【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】一通舉報電話,流浪在街頭的狗狗們進入收容所,開始12天的生命倒數。電影《十二夜》引發社會對現行動保制度的討論,關懷生命協會7日召開記者會指出,收容所成為流浪動物墳場的關鍵原因,在於農委會長期以追求經濟發展為導向,動保業務遭邊緣化,出現收容所無隔離設施、飼料不足、動物大規模傳染或狗吃狗的慘狀。
記者會中,曾擔任農委會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委員、現已退休的王唯治現身說法,揭露公務機關「冷處理」動保團體呼籲的現狀。
經濟掛帥 動保靠邊站
攤開農委會民國102年到105年中程施政計畫,動保業務是列在「活化農業資源利用,維護生態永續發展」項目之下。王唯治指出,農委會沒有將動保業務列入績效指標之中;換句話說,公務機關實施動保業務不會受研考會考核,農委會的動保業務既沒目標,也沒評估辦法,這正好驗證了農委會以追求農、林、漁、牧、糧食生產掛帥的經濟思維。
農委會標準寬鬆
檢視農委會去年6月提出、預計在103年到107年實施的「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所計畫」,人道處理比例預計每年以3%速度下降,預估103年人道撲殺剩下一半,107年僅剩38%。然而,關懷生命協會比對農委會官方資料發現,農委會在訂定指標前,其101年人道處理率就已達50.07%,其中前2分之1表現較佳的縣市,101年的人道處理率已降到36.08%,協會痛批,標準訂定毫無挑戰性可言,無異是在縱容已達成目標的單位。
疾病未分離 大規模感染
台北市獸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表示,收容所死亡率之所以居高不下,原因在於沒有落實「疾病分離」,多數收容所只分性別和年齡,有些甚至連成年與未成年動物都沒有區隔,自然會產生動物大規模傳染的問題。
楊靜宇強調,現行快篩技術發達,無論是基本的犬瘟、腸炎都可透過試紙直接檢驗,收容所若能加強動物的疾病分離,認養率必能大大提高。此外,他認為,全國1,600家動物醫院,1個月若能從收容所中,救出1、2隻流浪動物,也是增加認養率的方法。
農委會畜牧處處長黃國青否認動保團體的指控,他指出,農委會自去年開始努力提升認養率,目前已將認養比率從28%提升至34%,更推出寵物登記、認領養優惠多項措施,預計過年後還會有「認養動物送嫁妝」的計畫,減少人道處理的必要性。
黃國青說,今年將實施收容所評鑑制度和競賽掛勾,透過自行評鑑和外部監督2項機制,獎勵收容所落實生物安全消毒、疾病分離等,此外,將投入經費改善88年就已建置完畢的老舊收容設備,減少流浪動物受疾病感染的機率。
(圖說)關懷生命協會7日上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,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要求各單位訂目標關鍵指標,農委會對動保業務沒有具體目標,績效指標隨便訂、敷衍應付。(圖文/姜林佑)
【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】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iwanLihpaoDaily
新聞提供: 台灣立報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